溝通無處不在,家庭和孩子,每天都需要溝通,生活中,學習很多東西都需要好好溝通,事情才能朝著我們期待的方向發(fā)展,看似簡單,其實也有很多知識,尤其是與您的孩子在一起溝通的時候,孩子還處于成長期,心智還沒有成熟,更需要我們正確的溝通,給孩子積極的引導。再說說溝通技巧,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步驟:接受、反思和討論。
父母跟孩子溝通的辦法
1. 接受。
接納是一種包容的心態(tài),沒有任何價值判斷和評價,就是讓對方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,不管是什么感受,比如孩子考試沒考好,家長擔心罵人,很害怕。對于家長來說,應該忽略考試本身,尤其是分數(shù),關注孩子的情緒。面對悲傷害怕的孩子,父母接受的態(tài)度很重要,接受是一種理解和寬容,但并不表示是贊同的,老師是女巫,我恨媽媽,媽媽是壞人,我們聽了是不是很生氣?如果我們生氣,孩子的心比我們還要生氣和委屈十倍,我們要了解孩子背后的情感訴求,積極的去傾聽孩子內(nèi)心的想法,家長在跟孩子說話的時候語氣一定要冷靜,同時也要接受自己,比如我們孩子的行為打擾到了我們,或者孩子的行為讓我們覺得很不爽,或者孩子答應的事情沒做到,等等,父母覺得不爽、沮喪、傷心、生氣等,接受你的負面情緒,告訴自己這是正常的,等待你的情緒冷靜下來,然后與您的孩子溝通。
2. 反思。
就是讓孩子用語言來描述自己的感受、情緒和想法,不帶任何價值判斷和評價,描述孩子的想法和感受,像照鏡子一樣客觀地看到自己的感受,因為很多孩子,尤其是小孩子,他們不了解自己,實際上現(xiàn)在是緊張、害怕、不公正或憤怒,他們看不到自己的感受,他們的情緒,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,他只是在那里發(fā)泄。我們想讓孩子學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,感受這種感覺,情緒釋放后得到父母的理解。父母可能會對孩子說,“親愛的,你一定很傷心吧你考試考得不好,還擔心父母批評你?父母在用語言描述孩子的情緒時,一定要反復問孩子問題,努力找到最合適的語言,清晰準確的描述孩子的感受。也不用第一次就說對,這就打開了和孩子溝通的大門,他可以告訴你反應是否正確,如果不對,他可以直接告訴你,或者如果有反應,父母可以再問一次,直到孩子覺得你的描述符合他的感受。心理學研究表明,如果一個人能用語言清楚地表達內(nèi)心的情緒,那么他的神經(jīng)就會平靜下來。語言對于傳遞情感非常重要。
3. 討論。
當經(jīng)過接受和反思的過程之后,孩子平靜了,我們就可以進入第三步~討論,就是和孩子討論解決問題,比如:“這次沒考好,下次我們該用什么辦法來考好呢?”引導孩子想出盡可能多的方法,至少三個以上,如果孩子想不出很多方法,家長也可以補充,然后和孩子一起評估這些方法的效果,選擇一個比較好的實施方式,確定具體的行動時間,讓孩子把她的計劃付諸行動,行動后和孩子一起反饋效果的方法,如果行得通,繼續(xù)前進。如果沒有,就換其他的辦法,直到問題得到解決。
只要我們按照這三步溝通,任何問題都能順利和平解決,避免沖突。孩子也能體會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,會更配合父母。一家人都洋溢著幸福的氣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