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里有一個聽話的孩子,父母自然會很輕松,孩子也可以避免很多危險。如果家里有一個不聽話的孩子,父母會越來越痛苦。其實,父母只覺得自己教育孩子有多苦,對孩子的“難”卻一無所知。不了解孩子不聽話的根本原因。
孩子不聽話的根本原因
1、“我是探險家,我要去探險!”
孩子從出生開始,就開始探索未知的世界,各種各樣的玩具,可愛的小動物,營養豐富的蔬菜水果,家里的人和事,孩子對這一切陌生而好奇,喜歡自己去感知和研究,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從未停止。
強烈的探索欲望,讓他們把屋子里的東西拆了裝,裝了拆,有時也未必能裝回去。一塊一塊地搭好積木后,再推倒,然后用不同的顏色和形狀替換它們。孩子們總是對這些東西樂此不疲。
2、“為什么爸爸媽媽總是命令我?”
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方式一直是:孩子,你應該…你必須…你馬上…孩子越長大,就越難接受父母的命令。和父母一樣,他們更愿意主動去做事,而不是被別人命令。父母經常出現的時候,可能會遭到孩子的反對,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不聽話,這種做法在父母眼里就是孩子不聽話的表現。
3、“我長大了,我要自己做決定!”
小時候,孩子對父母言聽計從,是乖寶寶,當孩子三歲的時候,生理和心理的成長,自我意識的覺醒,他不會像以前那么聽話,而是學會反抗父母的心愿,敢于反抗,看似孩子是故意與父母做對,其實這是孩子成長階段的必然現象,說明寶寶是健康的。
孩子不聽話時應該怎么處理
1、滿足孩子探索的欲望
每個孩子都是天生好奇的寶寶,父母要求他洗手吃飯,但孩子沉浸在自己的探索中,一輛車,一架飛機足夠孩子學習一整天,當孩子愿意放放下他的玩具,選擇吃飯?父母需要閱讀孩子行為的潛臺詞。一個孩子現在拒絕吃飯會發出這樣的信息:“我還沒玩夠呢!”當父母了解原因后,他們就可以想出如何處理它。
例如,安排時間玩游戲。晚飯前的游戲時間可以提前一兩個小時,或者家長可以帶著孩子一起玩,合理調整游戲時間,把耗時較長的游戲放在晚飯后。
2、改變你的溝通方式
父母有沒有想過,孩子不聽話,可能與父母的溝通方式有關。哪種溝通方式讓孩子聽著感覺更有力量:簡潔、清晰、肯定的陳述,還是絮絮叨叨的話語?父母平時的過度嘮叨對改變孩子的行為影響不大。父母改變以下溝通方式可能更有效。
晚餐時間,孩子沉迷游戲,不想放下電話,父母不妨到孩子身邊,靜靜地坐下,當孩子意識到問題時,抬頭看父母,父母不要發脾氣,平復下來,用和藹的語氣說一句:“孩子,放下電話,過來吃飯!”
接著讓孩子復述具體要求,如果孩子繼續玩手機,家長繼續留在孩子身邊看,孩子通常會在這個時候放下手機,這個時候家長要鼓勵孩子,讓孩子孩子有臺階,保護孩子的自尊。
3、給孩子選擇的權利
孩子三歲左右就會初步認識自我,孩子開始越來越有想法,父母要求穿紅裙子,孩子就要穿白裙子,父母讓孩子吃蘋果,孩子吃草莓,父母不要以為孩子特別是你自己,其實孩子只是在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,這才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體現。
但是為什么我們不能讓我們的孩子自己決定吃什么和穿什么?總是要求孩子做父母想做的事?父母直接告訴孩子應該這樣做,而不是那樣,孩子是被迫接受命令的,沒有人喜歡被命令,比如父母可以問孩子,“你今天穿紅裙子還是白裙子?你想要蘋果、香蕉還是草莓?”。讓孩子自己決定,孩子在孕育中時,父母就應該開始學習如何教育孩子,當孩子不聽話、頂嘴的時候,父母應該先找到孩子不聽話的根本原因,再去尋求解決的辦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