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面對不聽話的小孩子時,很多家長都感到非常苦惱,甚至有些脾氣暴躁的家長,會采取武力的方式去壓制他們,但是這樣的做法只會適得其反,甚至還會讓孩子有樣學樣。
小孩不聽話怎么管
1、面對孩子不聽話,家長要冷靜對待。當孩子不聽話時,家長若是用打罵去阻止他,往往會令孩子情緒更加激動。因此,家長這時候學會冷靜,運用平和的語言和孩子交流。
作為家長要做的不是指責孩子,而是應該了解孩子這樣做的原因,并且幫助孩子分析這樣做的后果,讓孩子自己知道自己的錯誤,從而改正。
2、家長要多與孩子進行交流,了解孩子的想法。很多時候孩子不聽話就是因為平時的一些小事,只是父母不注意,讓孩子覺得受到了傷害,然后變得叛逆不聽話。
因此,家長要和孩子多溝通,了解孩子真實的想法,父母更不要直接用對錯來衡量孩子的行為,而更應該了解孩子行為的動機。
3、主動忽略。這個方法需要你暫時停止對孩子的一切關注。在孩子發牢騷、生悶氣或糾纏你的時候,這種方法尤為有效。你應該同時給孩子一個合適的替代方案,告訴他怎樣的行為才是可取的
4、學會放手。孩子畢竟要長大,過多地控制,所謂地“聽話”會讓孩子失去主見和創造性,不以舊眼光看待孩子的新想法,父母在某些事情上不一定比孩子高明,想讓孩子“青出于藍而勝于藍”,父母也要學會接受新事物。
相信孩子的能力,讓孩子學會更多的技能來適應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,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,學會掌控自己的內心世界和行為的能力,不斷地磨煉成熟。
5、試錯也是前進。父母總害怕孩子失敗,苦口婆心地告訴孩子不能這樣做,可孩子就是不聽,我行我素。父母是一番好意,可孩子不領情,讓父母很苦惱,擔心孩子吃虧。
如果孩子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,有積極主動的目標,在一些小事情上和父母有分歧,堅持自己的想法,給孩子一定的空間和試錯的權利,如果效果不理想,聰明的孩子會變通調整,不再一根筋,真實反饋比一味地說教更有用。
面對孩子這些過度頑皮的行為,家長該如何教育
1、及時留意,扼殺于搖籃。很多孩子剛剛開始出現一些不好的行為時,往往都不會去過分的關注和在意,甚至不會去設想發展嚴重以后的問題,而且喜歡用“他也只是一個孩子”來為孩子開脫。
而好的家長就需要及時注意到孩子這些不好的發展,一旦發現孩子做錯了就要給予批評和教育,將孩子帶回到正確的方向上,把這些不良的發展統統都扼殺在搖籃中。
2、注重溝通,拒絕打罵式教育。當孩子做出了一些讓人生氣、頭疼的行為以后,家長們首先就要冷靜下來,控制好自己的情緒,不要因為過分的激動,而使用武力的行為來教育孩子,逼迫孩子承認和改正。
因為打罵式的教育往往治標不治本,我們更需要的是和孩子好好的溝通,在溝通中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,通過溝通讓孩子了解自己的錯誤以及自覺地改正錯誤。
完全聽話的孩子真的好嗎
完全的聽話并不是一件好事。孩子是應該聽話,但并非事事聽話時時聽話,孩子需要有自己的主見。家長在和孩子交流時應該多用啟發性的語言,而不是指令性的語言。
聽話的孩子,他們會缺乏創造性、冒險性和自我決斷能力,而這些與生俱來的天性被家長抹殺后,一旦有一天他們面對困難時,他們會變得不知所措,沒有任何的屬于自己的主意,沒辦法自己單獨面對困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