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春期的孩子有著非常強烈的“成人感”,他們常常會為了擺脫父母的依賴,而做出許多叛逆的行為,讓家長無所管教。其實只要家長清楚這個時期的孩子,會具備哪些心理特點,就能很好地應對。
16歲青少年的心理特征
1、自我意識和身份意識的強化。青春期是一個孩子自身認識逐漸清晰的時期,孩子逐漸開始了解自己、自我體驗和對未來發展方向的探究。孩子開始關注自己的價值、意愿、理想,也會開始面對自己的優點、缺點、強項和弱項等,對于自己的身份意識逐漸強化。
2、情緒波動和心理不穩定。由于生理上的變化和心理上的壓力逐漸增大,青春期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可能會受到影響,使其體驗到情緒的激烈波動和心理不穩定。孩子可能會經常把自己的情緒控制不穩定,情緒過度反應,急躁、孤獨等心理行為;也可能出現情緒壓抑、沉默寡言的行為。
3、獨立性增強。青春期孩子認為自己已經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,獨立活動愿望很強烈,一方面想擺脫父母自己做主,另一方面必須依賴家庭,由于生活經驗缺乏,因此對自尊的理解不恰當,如果這時家長還把他們當小孩看待,就會厭煩,覺得傷害自尊心,產生反抗心理、對立情緒。
4、充滿好奇卻缺乏經驗。青春期孩子好奇心較強,同時,隨著心理、生理的成熟,他們開始探索一些關“愛”的主題。然而,因為缺乏相關的知識和經驗,所以在青春期孩子眼中,這些主題顯得隱晦、神秘、富有吸引力。
5、不愛說話。人一旦心理出現問題,那么就不愛表達,更不愛向別人吐露自己的心聲。如果,孩子之前是一個活潑開朗的性格,突然之間變得沉默寡言,甚至不愿意跟別人有交際,那么父母就要留心了,孩子很有可能心理出現了問題。
6、產生逆反心理。不少學生由于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差、疑慮心理重,往往不能正確對待家長的一片苦心及老師的批評教育。他們懷疑一切,對正面宣傳作反面思考,對榜樣及先進人物無端否定,對不良傾向產生情感認同,對思想教育、遵章守紀要求消極抵抗,這就說明學生出現了心理問題。
16歲的青少年該如何教育
1、耐心溝通。叛逆期的孩子都很難溝通,對于家長和老師的話大部分都聽不進去,家長在與其溝通的時候要多些耐心,這個時期的孩子犯一點錯是難免的,只有多些耐心,和孩子細心的溝通,知道孩子的心里想什么,才能教好孩子。
2、給孩子空間,尊重孩子。孩子在慢慢成長的過程中,也在慢慢的擁有自己的思想與隱私。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,不是附屬品,家長培養孩子成長不正是想看到孩子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嗎?
當他有了,你為什么又千方百計的窺探他的思想與隱私呢?家長要學會放手,給孩子空間,尊重孩子的決定。不要總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,這只會把孩子越推越遠。
教育青春期孩子的原則
禁止打罵。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,喜歡使用武力手段解決,覺得方便快捷。但這樣會加重孩子的叛逆心理,而且后面修復關系的時候會很難。打罵只會讓孩子有樣學樣,甚至提前孩子的叛逆期,也會傷害孩子的心理,這種方法并不提倡。
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。處在青春期的孩子有了對事物的自我辨知能力,做父母的如果沒有注意到孩子的變化,而是一味地像以往一樣,牽著孩子按自己設計的路線走,自然就會引起孩子不滿,有意跟家長對著干。要與孩子融洽相處,父母就得正確認識孩子,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