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春期本身就是孩子非常特殊的一個階段,這個時期的孩子情緒不穩定,同時還會出現不想出門、不想說話、不想見人等情況,這些都屬于社交障礙,也是青春期的一種表現。
青春期的孩子社交障礙咋辦
1. 鼓勵孩子與你交流。當孩子能說出自己與朋友之間的故事,至少我們有了幫助TA的機會。很多孩子在10歲以后就很難與父母說自己在學校遇到的事情了。好的狀態會說幾句,自認為不好的就不談。低年齡的小朋友父母要主動詢問,10歲以后的小朋友要擇機詢問。
2. 父母需要先平靜自己的情緒。這是父母特別要修煉的一項技能,不僅僅用于溝通,還用于親子關系的各個方面。只有在穩定的情緒下才能給予良好積極引導,而不是亂上加亂,導致孩子慢慢地把嘴巴合上,心門閉上。
3. 引導要循序漸進。孩子好不容易對你打開心扉說自己的憋屈,你不要直接給情緒下的建議,如:那就別和她玩啦!離她遠一點。這些結果性的答案并不能安撫或者幫助孩子,也許會讓孩子更困惑。成人對友情可有可無,孩子們卻非常重視友情的。父母需要先問孩子的感受:你很生氣?為什么生氣?你很難過,委屈,對嗎?當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父母需要進行安慰,如肢體擁抱。然后,給予建議:你們需要好好談談。或者暫時先想好你要什么,再去努力好嗎?
家長應該如何才能幫助孩子化解困境
首先一定要認清挫折的本質,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抗壓心態。當孩子遇到挫折,首先要緊的是用平和的心態接納,讓孩子明白生活中隨時都可能遇到挫折,無需放大問題或則過于緊張。
其次告訴孩子不要逃避問題,只有勇于面對挫折,才能克服它、戰勝它。
第三帶著同理心與孩子溝通,不要用蒼白的勵志語言盲目地給孩子打雞血。家長永遠要當孩子的最后一道堡壘,在愛中長大的孩子也一定是堅強的孩子。
青春期的孩子為什么不想社交
第一認知偏差:在人的心理過程中,認知是基礎,直接影響和決定著情感和意志,主導行為取向。正確的認知會產生健康的情感和意志;錯誤的認知則導致消極的情感、意志和不良的行為。
第二個性缺陷:性格是一個人穩定的態度體系和習慣了的行為方式,是個性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,良好的性格可以改變和彌補氣質的某些消極因素,對人生具有積極的意義。良好的性格是身心健康基本保證,相反,不良的性格不僅嚴重影響人際關系、人的成長與進步,而且十分有害與身心健康,容易導致心理疾病。求助者的性格有著很大的缺陷,如過分的內向、個性的自我封閉、過分依賴家人的心態,對人際關系有著非常大的消極作用。
第三能力欠缺:人際交往能力欠缺也是影響人際關系的原因之一。由于成長環境和個性方面的原因,平時即不愛說話,也很少與人來往,經常獨來獨往,孤家寡人,非常不善于為人處事,更欠缺這方面的鍛煉。盡管有時他也希望和同學交往改善關系,但卻不知道如何去做,產生了非常強的自卑感和恐懼心理。而他處在青春期這個“狂風暴雨”期,“眼光有問題”就成為他躲避交往恐懼的誘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