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對愛發脾氣的小孩子時,很多家長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怒火,對著孩子大吼大叫,甚至有些家長會采取打罵的方式,讓孩子停止,但這樣的方式只會治標不治本,家長只有正確引導,才能改善孩子這種情況。
孩子愛發脾氣家長應怎樣做
1、轉移孩子的注意力。一些家長看到孩子發脾氣可能會變得不耐煩,甚至嚴重一定動手打孩子,以此讓孩子聽話停止哭鬧。這種情況看似管用,但是存在一定的弊端。
家長可以找其他的事情轉移一下孩子的注意力,讓孩子先暫時不要糾結眼前的事情,之后在和孩子一起找到生氣的原因,疏導孩子的情緒。
2、適當讓孩子冷靜一下。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時,家長不要著急孩子一下子就能平靜的,要先給孩子一個冷靜的時間,而不是強制壓迫孩子安靜下來。
要告訴孩子發脾氣是不對的,然后幫助孩子找到正確舒緩情緒的途徑,比如運動,看書,聽聽音樂等。讓孩子學會通過健康的方式,發泄自己不滿的情緒,不要傷害到其他人。
愛發脾氣的媽媽,對孩子影響非常大。孩子以后會變得敏感甚至是自卑。所以,媽媽要控制自己的壞脾氣,給孩子一個溫馨生長的環境。從孩子角度出發,找到合適合情的方法,循循善誘的教育孩子。那么,媽媽愛發脾氣對孩子的影響?
媽媽愛發脾氣對孩子的影響
1、讓孩子變得自卑
如果媽媽經常用消極的語言吵孩子,慢慢會讓孩子形成自己就是媽媽說的那樣的那種思想。比如孩子在擦桌沒擦干凈,媽媽吵孩子說他真笨,慢慢就會讓孩子覺得,自己就是很笨,什么也干不好。本來無憂無慮的孩子在媽媽的叫嚷下變得郁郁寡歡,慢慢就開始自卑起來。
2、膽小,自卑,懦弱
媽媽的脾氣會讓孩子總感覺自己怎么做都得不到媽媽的認可,情緒會低落,長此以往就會有膽小的心態。他會很怕你生氣,每天都是戰戰兢兢的,什么事都不敢去觸碰,也不會主動嘗試新鮮事物,更不會主動積極去迎接新的挑戰。因為他擔心害怕他的積極主動行為會變成犯錯誤而惹你生氣,從而就養成了一個膽怯,懦弱的性格。
家長一說孩子就發脾氣可采取的辦法:1、家長要幫助孩子分析,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里了;2、告訴孩子家長并不是在責罵他們,孩子聽話的時候,要給予孩子表揚;3、家長要保持耐心,引導孩子發展;4、和孩子做朋友,理解孩子;5、不要總是命令孩子,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想法。
家長一說孩子就發脾氣怎么辦
1、幫助孩子分析
發火時管教孩子常常是無效的,那時我們常常是發泄自己的怒氣,而不是理性地堅持原則,規范孩子的行為。合適的做法是,當孩子有不良行為(做錯事)時,我們去幫助孩子分析他錯在哪里,今后該怎么改正,這次他應該承擔什么后果,并且實實在在地讓他去承擔后果,如果行為惡劣,還要有一定的懲戒。這個過程中最關鍵的是家長要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,讓孩子有懊悔的心,這樣孩子才會真正改正。
2、告訴孩子并不是在責罵他們
小孩子很多時候心智不成熟,家長一旦說孩子,孩子就會認為父母在罵他們,就會導致孩子愛發脾氣。這時候可以教育孩子認真聽家長的話,并且告訴孩子家長的說并不是責怪孩子,而是教育孩子,在孩子聽話的時候,可以給予孩子一些表揚,慢慢的孩子就會更熱愛聽家長的話了,而家長有時候可以嚴厲一點,有時候也可以溫柔一點的教育孩子。
現如今,許多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,全家人圍著一個孩子轉,孩子的家庭地位非常高,脾氣也越來越大。在日常相處中,如果父母說的某句話或者某個行為稍微不合孩子的心愿,孩子就會對家長大吼大叫,亂發脾氣,摔東西。家長很是苦惱。那么,孩子對家長大吼大叫發脾氣原因是什么?
孩子對家長大吼大叫發脾氣原因
任何事情都是有原因的。那么,孩子對家長大吼大叫發脾氣是為什么?
1.引起父母的注意
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比較強,因此總是想要得到父母的關注,當父母忙于其他事情,無暇顧及到孩子的時候,孩子可能會通過各種方法引起父母的注意,這時候使用最多的就是從父母發脾氣,當然有的孩子還會裝病。對此父母一定要及時反思,多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懷,讓孩子充滿安全感。
2.受父母影響
孩子的行為就是父母日常的行為,如果家長平常在家喜歡發脾氣、摔東西,那么孩子也會習慣用這種方式去發泄情緒。想讓孩子改掉愛發脾氣的毛病,家長首先就要做好榜樣。
孩子發脾氣時家長可采取的處理方式:1、家長要幫助孩子是別人情緒,幫助孩子宣泄情緒;2、引導孩子把情緒把情緒發泄出來,不要擠壓情緒;3、了解孩子發脾氣的原因,采取具體措施幫助孩子;4、轉移孩子的注意力,讓孩子遠離情緒波動的環境;5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,與孩子平等相處。
孩子發脾氣時家長怎么處理
1、幫助孩子識別情緒
作為父母,我們有一項挑戰就是:為孩子的情緒貼標簽,幫助孩子認識并表達自己的情緒。孩子發飆時,他也不明白自己正在經歷一種怎樣的情緒,而家長要有和孩子共情的能力。孩子首先要學會認識到情緒,然后才能正確地表達情緒。當孩子的情緒無法排解時,父母要充當孩子的“情緒管理師”,陪孩子一起打打球,看場電影,聽聽孩子喜歡的音樂,和孩子一起找找適合他的宣泄方式。
2、引導孩子把情緒發泄出來
比如,心中有想法,要給家長說出來,不要直接哭鬧,發脾氣;事情已經發生,如果不能返回,那么就要向前看,把這個事情翻篇,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。要告訴孩子,生活中遇到不順心,不如愿的事時,哭鬧,發脾氣是解決不了問題的,而要積極應對,想辦法解決;心情不好時,也可以通過運動,或者自己的愛好比如畫畫、唱歌等來放松心情,調節情緒。
相信我們大多數在小的時候,看到媽媽拿著一根衣架過來打自己的屁股,就想趕緊逃跑,生怕又被責罵,遇到這樣脾氣暴躁的媽媽,我們難免會感到無比的怨恨。不好的家庭氛圍會讓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,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。那么,媽媽發脾氣對孩子的影響有哪些?
媽媽發脾氣對孩子的影響
1.影響親子關系
媽媽對孩子發脾氣,可能會影響孩子與媽媽的親子關系質量,使孩子形成消極的自我概念,甚至會影響孩子以后和其他人建立親密關系的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。媽媽的親密呵護,會讓孩子覺得媽媽是值得信賴的、可靠的,自己是有價值的、討人喜歡的。然而,如果媽媽經常向孩子發脾氣,這和平時對孩子的愛就會形成矛盾體,進而會造成不安全依戀和消極的自我概念。
2.讓孩子變得自卑膽小
如果家長總是發脾氣,孩子只能小心翼翼的行事,察言觀色,生怕一不小心就觸到了家長的逆鱗,家長更生氣,家長一片烏煙瘴氣,一家人更不安寧。同時,孩子見家長總是發脾氣,心里有什么想法都不敢和家長說,會越來越封閉自己的內心,以后會越來越自卑膽小。
在現在一些新聞報道中,“原生家庭”的出現頻率非常高。很多孩子也會將自己的性格、心理和生活過錯歸咎于原生家庭上,不少家長看到孩子玩手機、寫作業磨磨蹭蹭、考試考不好…各種各樣的問題,都會隨時發脾氣對孩子大吼大叫。其實父母的出發點也是為了孩子好,但采取的怒吼、威脅、甚至暴打的方式,也實實在在地對孩子造成了壓迫。久而久之,孩子本身模仿能力就強,就會和家長一起發脾氣,家里的爭吵也會越來越多,不利于家庭和睦。那么,家長控制不住對孩子發脾氣怎么辦?
家長控制不住對孩子發脾氣怎么辦
1、對孩子多些表揚
“表揚”的方式適合大多數孩子。對于不習慣愛的表達的家庭,孩子剛開始可能會有些吃驚,覺得不適應,但是不要放棄,其實孩子的心里很受用。要多寫一些孩子具體的優點,再加上真誠鼓勵的話語。而孩子也因為父母的鼓勵做的越來越好,親子關系因此而更加和諧。
2、孩子不是父母的負擔
有些家長口頭禪就是“我為你犧牲了這么多,你不努力對的起誰”,家長可以調整自己心態,當孩子在家時可以泡杯茶、看本書、看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等等先讓自己身心放松、幸福感倍增。當父母心情愉悅了,自然會用更加積極的目光去看待孩子,而不是對孩子一味的挑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