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言文是初高中語文學習的重點是知識,文言文的學習枯燥,難度大,很多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學不會的現象。其實,學習文言文有一定的技巧可循,如文言文的判斷句一般都用“者”或“也”表判斷,孩子只要掌握這些,學習起來就會更加簡單。
文言文的判斷句是什么意思
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、情況、事物之間的關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。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。
1.用“者”或“也”表判斷。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。有用“……者,…也”的,其中“者”表停頓,“也”表判斷;有單用“者”或“也”的;也有“者也”在句尾連用的。
例如:
陳勝者,陽城人也。(司馬遷《陳涉世家》)
師者,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。(韓愈《師說》)
四人者,廬陵蕭君圭君玉,長樂王回深父,……(王安石《游褒禪山記》)
項脊軒,舊南閣子也。(歸有光《項脊軒志》)
夫戰,勇氣也。(《左傳?曹判論戰》)
蓮,花之君子者也。(周敦頤《愛蓮說》)
2.用副詞“乃”“則”“即”“皆”“耳”等表判斷。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。例如:
當立者乃公子扶蘇。(司馬遷《陳涉世家》)
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。(范仲淹《岳陽樓記》)
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。(張溥《五人墓碑記》)
夫六國與秦皆諸侯。(蘇洵《六國論》)
3.用動詞“為”“是”表判斷。其中“是”表判斷,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“是”的區別。例如:
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。(張溥《五人墓碑記》)
如今人方為刀俎,我為魚肉,何辭為?(司馬遷《鴻門宴》)
問今是何世,乃不知有漢,無論魏晉。(陶淵明《桃花源記》)
巨是凡人,偏在遠郡,行將為人所并。(司馬光《赤壁之戰》)
石之鏗然有聲者,所在皆是也。(代詞,這樣)(蘇軾《石鐘山記》)
同行十二年,不知木蘭是女郎。(《木蘭詩》)
4.用否定副詞“非”等表示否定的判斷。例如:
六國破滅,非兵不利,戰不善,弊在賂秦(蘇洵《六國論》)
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堅利也……(《孟子?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
5.直接表示判斷。既不用判斷詞,也不用語氣詞,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。例如:
劉備天下條雄。(司馬光《赤壁之戰》)
劉豫州王室之胃。(同上)
判斷句的好處是什么
判斷句的好處,是對事物的屬性作出判斷,即說明某事物是什么,或不是什么。
文言文判斷句與現代文判斷句,以及其他語種的判斷句作用相同。
如:
吾乃常山趙子龍——我是常山的趙子龍。作用和效果是告訴對方:我是誰。
此非吾之罪也——這不是我的罪過。作用和效果是厘清某個錯誤與自己無關。
因為判斷句是一種邏輯關系,在于明確關系、屬性,與形容、夸張、比喻不同,沒有特殊效果。
例如:“君為天人也”——你是天上的仙女。這種語法格式與判斷句類同,但屬于比喻句,主謂語之間并不存在邏輯關系。
文言文中的陳述句和判斷句怎么區別
判斷句是根據句子結構分類的;陳述句是根據語氣分類的。
判斷句一般都是陳述語氣,因此一般都是陳述句…所以講講怎么區分是否是判斷句吧。
嚴格來說,文言文中判斷句并不能通過觀察是否有“者”“也”存在而加以判斷。
判斷句一定要符合的條件是:主語+名詞性謂語。如,養生喪死無憾,王道之始也。
主語是“養生喪死無憾”,謂語是“王道之始”。這個短語中,中心詞是“始”即起點,此處為名詞,因此整個短語是名詞性的。
這個短語和主語之間有陳述和被陳述的關系——主語被謂語陳述,謂語負責陳述主語,因此這個短語是該句的謂語。漢語中名詞和名詞性短語都可以做謂語,這也是和英語等不同的地方,在英語中只能被看成同位語。
符合條件,因此這句是判斷句。判斷句是單句,不違農時,谷不可勝食也。
這是兩句話,省略了連詞組“如果…那么”,補全后是這樣的:(如果)(人們)不耽誤農業種植的時間,(那么)谷物就不會被吃盡了啊。
主語都不一致,兩個主語各有自己的謂語,只是被連詞連接在了一起。屬于復句。
這里解釋一下,通過觀察標點符號劃分的“句”如見到句號嘆號問號省略號等等才叫一句,逗號不算一整句,和語法學上的“句”(標點符號劃分的句有的是單句有的是復句)定義不同。養生喪死無憾,王道之始也。
(按標點來說,是一句;按語法學來說,是一條單句)不違農時,谷不可勝食也。
按標點來說,這是一句;按語法學來說,是一條復句,兩個句子構成。
文言文句式類型及判斷方法
文言文句式類型主要包括陳述句、疑問句、祈使句、感嘆句和句讀句等。判斷方法可以從句子的結構、語氣和語法等方面入手。
陳述句通常以主謂結構為主,語氣平穩;疑問句以疑問詞或倒裝結構引導,語氣疑惑;祈使句以動詞開頭,表示命令或請求;感嘆句以感嘆詞或感嘆結構為特征,表達強烈情感;句讀句則以句子末尾的助詞或助動詞為特點,表示疑問或反問。通過分析句子的特點和語境,可以準確判斷文言文句式的類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