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相信所有的父母都會經歷這一點,因為孩子們的生活經歷非常有限,很難判斷什么東西是危險的還是不危險的,所以當他們年輕時,他們的基因記憶就會發揮作用,比如害怕黑暗、害怕蟲子、害怕大的或響亮的東西,害怕被多對眼睛盯著,等等。這些都是原始人人應該害怕的事情。隨著孩子們年齡的增長和想象力的進一步發展,他們會混淆想象和現實,害怕自己想象中的一些情節。
孩子膽小怎么引導
第一,承認孩子的恐懼
不要和孩子長時間談論真相,各種各樣的討論這件事沒什么可怕的,孩子只會覺得自己的感情被否定了,以為你不理解他。有孩子小的時候怕蟲子。父母會說:“你害怕它做什么?你比蟲子大得多,它應該害怕你。說完還覺得自己挺幽默機智的,后來發現這樣說。對孩子一點用沒有。當你的孩子害怕時,你所要做的就是沖過去,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,然后說:“媽媽知道寶寶害怕。”。如果你的孩子堅持要離開,請遵照他的要求。有了安全感,孩子們就有可能克服恐懼。
第二,試著讓孩子認識和理解讓他害怕的事情
恐懼的最大原因之一是未知和不熟悉。人們很難害怕熟悉的東西。因此,孩子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學會理解他們害怕什么,但不要強迫他們。就孩子害怕蟲子一樣,父母抓住蟲子并把它放在透明的盒子里讓她看。當然,她會拒絕剛開始,不要給她壓力,把盒子封起來放在桌子上。孩子出于好奇,逐漸會開始觀察盒子里的蟲子。還可以給孩子看了一些關于蟲子的圖畫書。然后過渡到真實的科普視頻。這個都不排斥了,對于真實的也就不那么害怕了。一旦她習慣了看照片,她就不那么害怕了。
第三,給孩子機會讓孩子“脫敏”
當孩子因恐懼而有一些小怪癖時,不要急于“糾正問題”,不要特別“保持個性”,要刻意做一個“健忘的母親”。無論你多么清楚你的孩子害怕這件事,不要故意回避這件事,讓它以平常的頻率出現在生活中,故意忘記你孩子的怪癖,但記住要積極回應孩子的恐懼。
第四,循序漸進,以鼓勵為主
例如:孩子害怕乘坐電梯,首先要承認孩子的恐懼,然后一起討論什么程度的人可以呆在電梯里。你能進來一下嗎?如果你能贊美他,就贊美他。下次試著在門關上之前呆上一兩秒鐘,然后出來,如果孩子沒有哭,繼續表揚。然后試著從一層樓出來,以此類推。在這個過程中,盡量不要用力,保持身體接觸。給孩子們更多的安全感。這種訓練肯定比強迫孩子們不顧自己的感受乘坐電梯,或者干脆避開電梯走樓梯要積極得多。
每個孩子都不一樣,害怕的事情也不一樣,處理問題的方式也不一樣,每個家長都可以運用自己的大腦,想出一些更聰明的方法。但在你這么做之前,回到你的童年,想想你害怕時的經歷,想象一下你小時候需要什么幫助。你會更容易找到答案。即使是作為一個成年人,我也有害怕的時候。當我害怕的時候,我最向往的不是科普和一般真理,而是親朋好友的理解和陪伴。恐懼,能有一個溫暖而務實的擁抱,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。
祝每一個孩子,都能有這樣幸福的畫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