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的孩子已經長大成人了,衣食住行卻還是需要依靠父母的幫助才能完成,有的孩子年齡小,但是他們卻非常明白自己已經長大了,即使遇到了難題,也應該自己想辦法去處理,那么,孩子不愿意吃苦的家庭教育方式?
孩子不愿意吃苦的家庭教育方式
1、培養孩子生活中動手的能力
從小事做起,根據孩子的年齡段,選擇孩子適合做的事,讓孩子自己動手。孩子兩三歲時,可以讓他出門時拿一些較輕的東西;孩子五六歲時,就可以讓他學會自己整理玩具、擦桌子;
孩子七八歲時,可以讓孩子幫忙買菜、洗衣服;孩子十幾歲時,可以試著讓孩子自己規劃生活費;總之,家長要讓孩子多多動手,不要怕孩子吃苦。
2、培養孩子的集體、團隊意識
家長要注意從小培養孩子的集體榮譽感,團隊協作能力。從幼兒園第一次接觸集體生活開始,就要教會孩子如何與人溝通,合作,分享;遇到困難要勇于面對,勇于承擔,不要依賴他人的幫助。
3、主動地給孩子設置“攔路虎”
在孩子的成長歷程中,家長可以適當的給孩子設置一些“攔路虎”。讓孩子完成一些如自己去奶奶家,單獨購物等任務,通過完成任務后的言語表揚或者物質獎勵,調動孩子的積極性,讓孩子慢慢習慣“吃苦”。
相信通過家長的主動培養和教育,孩子們會通過一次次的努力,逐漸養成“吃苦耐勞”優秀品質。但是,家長們也不能矯枉過正,應當注意方式方法。
不能吃苦的孩子是什么樣的
1、不能吃一點苦
這樣的孩子往往非常的驕氣,比如外出時需要家長抱著不肯自己走路,如果大人不抱著自己便會哭鬧不止,比如去鄉下親戚家忍受不了艱苦的環境等等,這類孩子對于生活沒有任何的磨煉。
2、生活上極為依賴父母
平時除了穿衣吃飯都是要父母來完成之外,不能自己去完成自己的事情。比如不會自己去整理好自己的書包、如果沒有家長在的話自己就不會主動去寫作業,一定要父母陪著一起寫作業才行。
3、缺乏勇氣和毅力
比如孩子上學時常常不敢主動回答老師的問題,遇到事情首先是退縮,做事三分鐘熱度不能堅持學習,只敢在父母和爺爺奶奶面前大聲說話十分鬧騰,也就是俗話說的“窩里橫”。
因此,我們必須從小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意識,自己的事情自己做,不要讓我們的孩子長大以后變成一個還是需要人照顧的“巨嬰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