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不合群”從心理學角度分析,是一種退縮性行為。如果父母發現孩子有不合群的行為,一定要多加注意,因為這是一種不良的心理,時間長了,會逐漸變得自卑、性格孤僻、富有攻擊性。那么,孩子不合群家長怎么引導呢?
要想使孩子合群,先得弄清楚孩子不合群的原因。
孩子不合群的原因
造成他們不合群的原因,主要有以下幾種:
一是當孩子產生結交小朋友的愿望的時候,家長沒有給予滿足,致使孩子性格孤僻,習慣獨自玩耍;
二是由于缺少與同齡伙伴交往的機會,不懂得怎么交往。尤其是受挫后更缺乏交往的勇氣;
三是孩子從小嬌生慣養,形成唯我獨尊的性格后,不會友好地與同伴相處,弄得誰也不喜歡他,只好自己玩,時間長了就形成了不合群的習慣;
四是由于家庭氣氛沉悶、壓抑,使孩子性格內向,不喜歡交往。當然,也有個別孩子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。
孩子不合群家長怎么引導
1:尊重天性,正面引導
先看看孩子行為定義不合群是否合理,這就要考慮孩子的先天特性。家長可以從培養孩子興趣愛好開始,找到孩子自己喜歡和擅長的領域。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優秀,散發自己特有的氣質,吸引志趣相投的伙伴,孩子也會更自信,利于他敞開心扉,積極主動。
2:正面管教,充實孩子的安全感
有些不合群的孩子因為膽子小、軟弱,他們感受到的愛不夠多,如果父母和老師以嚴厲的態度對待孩子,指責孩子,只會加上孩子的不安全感和孤獨感,不利于矯正他們孤僻的性格。我們要給他更多的關注和關愛。讓孩子充分感受到被關愛,增強內心的安全感,與小伙伴相處時才能放得開。給孩子充分的自由。
3:克服依賴,培養孩子自主能力
有些孩子是因為對家長過于依賴,缺少基本的獨立自主能力,因為父母在生活中包辦替代過度,讓孩子喪失了鍛煉自己、肯定自己的機會。愛孩子要適度,能做的事情鼓勵孩子自己做,幫媽媽做簡單的家務,他的動手能力和責任感都會增強,對于孩子日后融入到群體中十分有幫助。
總而言之,孩子以后成為什么樣的人,家長起到決定性的作用。孩子在學校更多的是學到知識,孩子的性格、三觀等等主要還是得靠家長引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