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偷東西還撒謊是家長常常會遇到的問題之一,雖然孩子撒謊只是在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階段,但是如果家長不及時引導孩子改正,孩子就可能會養成撒謊的壞習慣,甚至會由于偷走上不正確的道路。
孩子愛撒謊偷東西屢教不改怎么辦
1、先要擺正心態。家長在教育孩子撒謊問題時,不應該急躁和憤怒。應該以理解和尊重的態度面對孩子,了解孩子為什么撒謊,幫助孩子解決問題,并讓孩子意識到撒謊的后果。因此,家長的第一步應該是平靜下來,冷靜分析孩子為什么會撒謊,以及如何引導孩子擺脫撒謊的習慣。
2、父母要平等地與孩子交流。父母一味居高臨下地對待孩子,自然會加劇孩子的緊張感和恐懼心理。為了逃避責打,很多孩子唯一的辦法就是撒謊。很多父母都忽視了這一點,沒有做到與孩子平等交流,所以孩子逐漸養成了撒謊的習慣。
3、父母要對孩子進行溫情教育。對于撒謊的孩子,父母必須嚴肅指出其行為是錯誤的,并對孩子進行必要的批評,但這種批評絕不能是簡單的打罵,而應該是動之以情、曉之以理的溫情教育。
4、父母要堅持對孩子進行正面教育。在孩子做人做事十分誠懇時,我們要注重獎勵孩子。在日常生活中,父母要善于發現孩子的誠實之處并及時加以表揚,讓孩子體會到誠實的人更受歡迎,愛撒謊則遭人厭惡。
5、父母要以身作則。孩子撒謊,父母要進行自我反省,看一看是不是自己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好,給孩子做出了不好的榜樣。父母不撒謊,才能教育出誠實的好孩子,要知道“身教重于言教”。
孩子愛撒謊偷東西屢教不改的原因
1、偷拿東西,是孩子對自身欲望的沖動性滿足。孩子想要偷拿玩具的心理動機,其實就是本能欲望的驅使。孩子喜歡玩具,就是一種本能(本我)的欲望,如果只是純粹的去懲罰壓抑,理性(超我)和本能(本我)這兩個沖突的力量就會越來越大,最后孩子突破自我偷拿玩具的刺激感,也會越大。
2、偷拿東西后的撒謊,是社交技巧開始發展成熟的表現。有研究顯示6個月大的寶寶就會通過“假哭”來博取家人的關注。孩子2歲以后,想象力越來越豐富,他們就會把自己的愿望和想法當作現實表達出來。
如果在他們發展社交技巧的過程中,發現“說謊”能夠幫助他們解決問題、規避懲罰、爭取利益,他們就會開始學習編造謊言。這純粹是孩子認知與社交能力發展的一個現實特征,并不代表孩子學會說謊是一件值得鼓勵的事情。
3、被發現后還不承認,投機心理是關鍵。很多父母最生氣的,不是孩子偷拿了東西,而是偷拿了東西還不承認!但是當錯誤被父母發現,父母肯定還是會生氣的指責,這就“誘導”孩子產生這樣的一種投機心理:雖然偷拿了東西要被懲罰,但是我說謊的話也有可能不被發現啊,不被發現就不用被懲罰。
如何避免孩子養成愛撒謊偷東西的習慣
1、營造誠實和寬容的家庭氛圍。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應該以身作則,使得家庭中的價值觀和行為傾向確保誠實與寬容。如果家長想讓孩子不撒謊,就應該讓孩子看到家庭中的其他成員都以誠實為重,并且對于孩子犯錯誤采取寬容的態度,不懲罰孩子,只是告訴他們如何承擔責任和改正錯誤。
2、建立獎勵和懲罰機制。家長應該建立獎勵和懲罰機制,以便指導孩子如何在生活中表現出誠實。如果孩子沒有撒謊,家長可以表揚他們、贊揚他們的勇氣和誠實,如果孩子撒謊,家長可以采取一種適當的處罰,例如讓孩子向別人道歉或失去某種特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