親子關系不好的原因有以下幾種:1、家長過度溺愛孩子,導致養成孩子蠻橫無理的性格;2、家長過度干涉孩子的生活,孩子長期處于一個壓抑的環境,很容易爆發反抗父母;3、家長過度期望孩子,要求孩子事事完美,孩子壓力過大。
親子關系不好的原因
1、家長過度溺愛
“溺愛”是指家長沒有節制地愛孩子,給予孩子過多、過量的愛。大多數父母給予孩子的是強勢的溺愛或無原則的放縱的寵愛,孩子衣來伸手、飯來張口,要風得風、要雨得雨,溺愛包圍下長大的孩子,多半情感冷漠、麻木,甚至冷酷、自私、無情,懷疑他人,不能與別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。
2、家長過度干涉
有些家長這么認為:孩子是我的,我可以隨意對待自己的孩子。他們通常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,對孩子的行為做過多的干預,常常采取強硬的手段讓孩子聽命于他,漠視孩子的興趣和意見,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嚴,不給孩子選擇和做主的機會,甚至不給孩子發言權,有時還會施以粗暴的懲罰。對于這樣的父母,孩子往往感到很無奈,這樣的親子關系是不平等的。
3、對孩子過度期望
“望子成龍,盼女成鳳”是家長的愿望。然而,很多家長由于人生缺憾,把自己的前途和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。他們不考慮孩子的綜合實力和志趣愛好,對孩子予以很高的期望,對孩子傾其所有。高的期望值必然產生高的壓力,況且孩子未必都能如父母所愿。父母恨鐵不成鋼,對孩子患得患失。有的孩子不滿父母過高的期望而產生對抗心理,用過激的言行刺激父母,從而引發嚴重的親子沖突,惡化親子之間的感情。
如何改善親子關系
1、理解孩子的情緒
理解就做不到接納,不接納就沒有意識去用心地細膩地感受孩子的情緒波動,思考孩子情緒背后的心理需求,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做情緒疏導。因而,家長需要理解接納情緒背后的原因,才能幫助孩子。
2、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
孩子出現各種狀況時,家長很容易只看見孩子的問題,卻看不見背后的情感需求。事實上,“問題行為”是孩子表達需求的另類方式,孩子借“問題行為”釋放出被壓抑的心理需求。這時,父母的教育重點在于:如何理解自我與社會的關系,給孩子社會性的引導。
3、做真實的父母
很多事情確實可以做到最好,但家長不能做到最好,做到“剛剛好”就可以了。因為,最好的父母最容易犯這樣一些錯誤:以孩子為中心,犧牲了自己的需求、興趣;為孩子包辦一切,剝奪了孩子應該體驗、承擔的。因此,要做真實的父母:堅持自己的獨立性,重視自己的需要,坦白地說出自己的感受,讓孩子承擔家庭一部分責任和義務。